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今年,湖南建工迎来了成立70周年的好日子,回望湖南建工人一路走过的峥嵘岁月和奋斗历程,让我在这特别的日子感慨良多。
作为一家千亿级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建筑湘军”的排头兵,我们在奋进新时代,追梦在路上涌现出来的故事也如雨后春笋般之多。说起我与建工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的要从“精准扶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开始。
2018年,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党的脱贫攻坚伟业。那年我打包好行囊,带着建工人“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精神,带着领导和同事们的殷殷嘱托和期望,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驱车近七小时,来到沅陵县北部深度贫困村大合坪乡团坪村。 在还未接触到扶贫工作之前,我对脱贫攻坚了解甚少,只是在电视和一些日常宣传书籍里面零星得到一些扶贫、脱贫、奔小康的信息,也单纯的把扶贫工作当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做。随着扶贫工作的渐渐深入、随着走访次数越来越多、随着脱贫收官之日越来越近,这项工作掺杂的许多小情绪也逐渐显露。让自己惊讶的是,这些情绪不是烦躁、不是疲惫、不是推脱,而是对贫困户发自内心的关心关怀,挂念亲人们一般的事事想着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事、完成一些事。
村里卢家组的卢光耀是我进村走访的第一户。老卢家是因病、因学致贫被纳入扶贫对象的,原全家5口人曾经是个幸福的家庭,老两口加儿子、儿媳和小孙女卢湘。不幸的是在小孙女四岁的时候,老卢家的儿子得重病去世,为治病花去所有积蓄不说且还欠有外债,儿媳不堪一起受苦随后离家出走,将全家的重担全部交给年老的夫妻俩。老卢76岁,老伴还长三岁79岁,独自抚养年幼的孙女。随着年岁渐高,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全靠亲朋好友救济过日子。为此,我们工作队马上和村支两委讨论争取到各项帮扶政策,保障好老卢家的基本生活和解决小孙女读书的问题,后又为他们全家申请了低保兜底政策和村集体产业项目贫困户年底分红等福利措施。同时,对他家下雨就漏水的木屋子进行了重新整修,让老卢家重拾信心,对未来重新燃起希望的明灯,也让小孙女那小脸蛋上重新洋溢起了同龄孩子那本该有的幸福、自信的光芒。
木山坪组的张新权是我进村走访以来遇到的第一位提出,不想当“贫困户”的贫困户。他是2014年因病致贫,得病没多久妻子就和他离婚了,留下他和女儿艰难生活。后来通过党的健康扶贫和产业扶贫好政策,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我现在身体好了,可以通过务农和做木工来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比我困难的人还很多,你们把我的贫困户取消吧,去帮助其他人。”虽然张新权家现在脱贫了,但我们帮扶干部并没有卸下肩上的责任。为了防止他们家返贫,我们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仍然坚持“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经常到他家拉家常,实地了解他的生产生活情况。同时也向他宣传一些惠农政策,积极帮助他调整产业结构,稳固他家的脱贫成效。“湖南建工驻村工作队为村里实实在在办了好事情,你们辛苦了”,提起村里和家里的变化,张新权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喜悦。 三年驻村期间,集团领导先后带领140余位帮扶干部,多次深入团坪村考察调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坚定支持,为团坪村脱贫摘帽奔小康擘画蓝图。我们驻村工作队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思想贯穿于扶贫工作中,在这里沉下身子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用心用情、全力以赴地工作。我们可以连续走十多里的山路就是为了拜访一户贫困户;可以冒着寒冬顶着烈日风餐露宿;可以从听不懂当地方言到完全听懂并能用沅陵本地话与村民交谈;从省城的“嫩”头青,彻彻底底转变成了山村黑黝黝的村民,“5+2”、“白+黑”已成工作常态。 经不懈努力,对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全村危房改造44户、住房维修37户、易地搬迁62户,全部达到了“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的住房标准;全村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100%;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医疗费均享受“一站式”结算,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率100%。2020年顺利通过省、市、县各级扶贫验收,团坪村149户508人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下乡扶贫驻村三年虽说辛苦,但也有快乐,有感动,更有崇敬。我佩服那些不甘于贫困的人们,会永远记得与他们热情交谈的时光。记得全身是汗水、泥水却依然对生活充满向往的村民;记得背着旧书包依然满脸天真笑容的孩子们;记得已过花甲还依然劳动在田间地头的老人们;记得躺在病床上也依然期待美好明天的诸多面孔……这将成为我今后工作不竭的动力。 我由衷感谢湖南建工给予我这么良好的成长平台,感谢湖南建工这个大家庭中一起工作奋斗的领导、同事们给我的支持和鼓励。明天我们将一起携手同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凝心聚力发挥正能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总承包公司市场运营管理中心李荣运)
责编:马菀倬
来源:湖南建工集团总承包公司